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No Darwin logo
creation.com/ct

給進化論者十五個問題

進化論︰自然主義式的生命起源及生物多樣化

[按進化論者卡諾 傑(Kerkut)的解釋,一般進化理論應包括生命的起源。]

作者:唐巴滕(Don Batten)
譯者:黃逸恒(Felix Wong)

  1. 生命是怎樣開始呢?進化論者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教授宣稱:「沒有人知道一些沒有生命的化合物,是怎樣自發組織成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1 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安德魯‧諾爾(Andrew Knoll)表示:「我們不知道這個星球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2 一個極小的细胞( A)需要幾百個蛋白質( B)。假若我們拿宇宙裡每一個原子( C),和所有適合的氨基酸( D),加上每個可能的分子震動模式,以與進化論中宇宙年歲( E)相同的時間來進行實驗,最後的實驗結果就連一個平均大小、有功能的蛋白質也不會形成。所以擁有上百個蛋白質的生命,怎可能單從化學開始,而不是在有智慧者的設計下開始呢?
    請參閱:

  2. DNA碼( F)是怎樣開始呢?DNA(脫氧核糖核酸)碼是一個複雜的語言系統,有字母及單字。正如本頁的墨水並不能透過化學反應自行產生這段資訊,DNA碼中構成字母的物質(墨水)與蘊含意義的單字(資訊)之間,在化學特性上也沒有關連。有甚麼編碼系統,不是在智慧者的設計下才有呢?DNA編碼系統怎麼可能不是被創造出來呢?
    請參閱:

  3. 基因突變( G)怎麼可能透過意外複製錯誤(例如︰DNA「字母」的互換、增刪、基因( H)複製或染色體( I)轉位等),從而在生物的DNA內創造大量資料這樣的錯誤怎可能創造30億個DNA字母,使微生物進化成微生物學家呢?這些資料包括如何製造蛋白質控制其作用——它更像一份包含材料、製作方法及程序的食譜。若只含其中一項資料是沒有用處的,必須集齊所有資料才能運作。請參閱:creation.com/meta-information。基因突變很少帶來好處,但它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卻是眾所周知,其中包括如血友病( J)等超過1,000種人類疾病。單憑DNA信息的突變,如何能創建一個新的生物化學(生化)途徑或由許多組件湊成的DNA納米機器,使「由黏液變成人類」這種進化模式得以運作呢?一個如旋轉引擎般、有32個組件的ATP(三磷酸腺苷)合成酵素,可製造出所有生物需用的ATP能量貨幣,供細胞隨時作能量兌現,這究竟是怎樣開始呢?一個如機械人般的驅動蛋白,擔任「郵差」的職責在細胞裡運送郵包,那又是怎樣開始呢?
    請參閱:

  4. 為何自然選擇( K),作為一個創造論者公認的原則,會當作「進化論」去教化人,儼如這樣就可以解釋生物多樣化的起源呢?根據定義,自然選擇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於已存在的資料中作取捨),而不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可解釋適者生存之道,即某些基因有利生物生存於某種環境中,但是這並沒有解釋適者出現之道,就是這些有利生存的基因和生物從何而來,個別不適應者的死亡和適應者的生存,並沒有解釋令生物具備適應環境的特徵的來源例如,芬雀間鳥喙長短的差異,如何能解釋鳥喙或芬雀的起源?自然選擇怎樣能解釋「由黏液變成人類」的進化論呢?
    請參閱:

  5. iStockphoto

    花瓶裡的鮮花

    每個人都意識到玻璃花瓶是從設計來的,但進化論者卻拒絕相信在花瓶裡的鮮花也是從設計來的。問題不是鮮花沒有顯示出設計來,而是它們顯示出太多設計了。

  6. 這個牽涉多個酵素( L)順序配搭的嶄新生化途徑是怎樣開始呢?每一個生化學途徑和DNA納米機器都需要多個蛋白質或酵素組件才能運作。單靠偶然的意外如何能創造出一個這樣的組件?更別說同時創造10、20、甚至超過30個組件,而且還要按必要的先後次序來進行。進化生物化學家富蘭克林‧哈羅德(Franklin Harold)寫道︰「我們必須承認,目前沒有任何達爾文學說的著述詳細記載生化或細胞系統的演變,只有一些一廂情願的猜測。」3
    請參閱:

  7. 生物看起來像是被設計而成,那麼進化論者怎樣知道生物不是被設計出來呢?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寫道:「生物學就是研究那些外觀按照特定目的而設計的複雜事物。」4 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寫道:「生物學家必須時刻記住,他們所看到的不是設計而是進化而成的。」5 進化論者面對的難題是生物顯示出太多設計。誰會反對考古學家說陶器是人類設計呢?然而,如果有人把生物的設計歸功於一位設計者,這個說法卻不為人接受。為甚麼科學受制於自然主義式的解釋而非邏輯的解釋呢?
    請參閱:

  8. 多細胞( M)的生命是怎樣開始呢?適應環境而存活的單細胞,如何「學習」去彼此合作和用特殊的方式(牽涉到細胞程序性死亡 N),創造更複雜的植物和動物呢?
    請參閱:

  9. 性是怎樣開始呢?假設在同樣的資源下,無性繁殖比有性繁殖的生殖成功率高達兩倍(「適者」),那麼後者怎麼能有足夠的優勢被選上?單憑物理和化學怎能發明可以互補的器官?非智能的過程怎能預先計劃雄性和雌性器官在將來要如何協調呢?
    請參閱:

  10. 圖片:Joachim Scheven鱟
    鱟是數千計今天仍然存活,而相對它們的「遠古」化石變化不大的生物之一。在據說的二億年裡,幾乎所有爬行動物、恐龍、鳥類、哺乳類動物和開花植物據說都已經進化,但鱟卻一直保持不變(沒有進化)。
  11. 為甚麼數以百萬計(應有的)過渡期化石消失了?達爾文知道這問題,而這問題今天仍然存在。教科書裡的進化家族樹圖是基於想像,而不是基於化石的證據。著名的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及進化論者),斯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寫道:「在化石記錄中,進化過渡期的生物化石極度罕有,這一直以來是古生物學的行內秘密。」6 其他持進化觀點的化石專家也承認這個問題。
    請參閱:

  12. 如果蠕蟲經過數百萬年已進化成為人類,為何「活化石」經歷相同時期卻沒有改變呢?古爾德教授(Professor Gould) 寫道:「物種持續的穩定性被視為進化論一個主要問題。」7
    請參閱:

  13. 盲目的化學如何能創造出心思/智慧、意義、無私和道德呢?假如一切都是進化而來的,我們杜撰了神,根據進化論的教導,人類生命到底有甚麼目的或意義呢?學生是否應該在科學堂上學習虛無主義(生命是沒有意義)呢?
    請參閱:

  14. 為甚麼進化論式的「自圓其說」會令人受落?進化論者常用彈性的講故事手法來「解釋」進化原理與實際觀察之間的矛盾。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成員菲利普‧斯蓋爾博士(Dr Philip Skell)寫道:「達爾文學說對這些矛盾解釋得甚為模棱兩可:自然選擇使人類自我中心及具侵略性,但又會使人無私和愛好和平。又例如,自然選擇產生出一群渴望傳宗接代、到處留情的精壯男人,但又偏好作為忠誠的保護者和供應者的男人。當一個解釋如此模棱兩可,它就可以解釋任何行為,但很難以實驗證實,也很難促進科學上進一步的發現。」8
    請參閱:

  15. 進化論帶來哪些科學突破?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系主任馬克‧基爾希納博士(Dr Marc Kirschner)表示:「事實上,在過去的100年裡,除了進化生物學,幾乎所有生物學科的進行均獨立於進化論。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理學,均沒有考慮進化論。」9 斯蓋爾博士(Dr Skell)寫道:「我們不去猜測在數百萬年前生物是怎樣產生的,而是去認識這些生物實際上如何運作,這對醫生、獸醫和農夫都十分重要……」10 進化論實際上阻礙了醫學發現。11 那麼,為甚麼學校和大學偏執地只教導進化論,卻縮減了對人類有極大好處的實驗生物學的教學時間?
    請參閱:

  16. 科學通過實驗找出事物怎樣運作,為甚麼進化論這個關於歷史的理論會被當成操作型(實驗)科學一樣教授?你不能為過去的事情做實驗,甚至不能觀察它過去是怎樣發生。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被問及進化是否曾被觀察過,就表示:「進化曾被觀察過。只是在進化發生的過程中不曾被觀察過。」12
    請參閱:

  17. 為甚麼在科學堂上會教導一個本來是宗教性質的觀念(一種不能解釋其證據的教條式信念)呢?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珀(Karl Popper) 表示:「達爾文主義不是一個可測試的科學理論,而是一個抽象的[宗教]研究計劃……」13 持進化觀點的科學哲學家邁克爾‧魯斯(Michael Ruse)承認:「進化論是一套宗教,對起初的進化論適用,對現代的進化論也適用。」14 如果「你不能在科學堂上教導宗教」,那麼為甚麼要教導進化論呢?
    請參閱:

當這篇短文以英文發表時,許多無神論者抱怨及聲稱他們已回答那些問題。相關的反駁(英文),詳見creation.com/QE1

相關文章

定義

  1. 細胞(Cell)–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回到內文.
  2. 蛋白質(Protein)–是細胞中的主要功能分子。大多數的其他生物分子都需要蛋白質來調控。 回到內文.
  3. 原子(Atom)–是一種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 回到內文.
  4. 氨基酸(Amino acid)–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回到內文.
  5. 進化論中宇宙年歲(Evolutionary age of universe)–是137億年,太陽系是45.4億年。 回到內文.
  6. 脫氧核糖核酸碼(DNA code)–密碼子由三個核苷酸組成,故一共有43至64種密碼子。例如,DNA序列TAGCAATCC包含了3個密碼子:TAG,CAA和TCC。這段DNA編碼了代表了長度為3個氨基酸的一段蛋白質序列。 回到內文.
  7. 基因突變(mutation)– 在生物學上的含義,是指細胞中的遺傳基因(通常指存在於細胞核中的脫氧核糖核酸)發生的改變。原因可以是細胞分裂時遺傳基因的複製發生錯誤,或受化學物質、輻射或病毒的影響。突變通常會導致細胞運作不正常或死亡,甚至可以在較高等生物中引發癌症。 回到內文.
  8. 基因(gene)– 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基因只佔人類DNA的百分之二,其餘的對性狀遺傳及生物用途起了重要作用。人類約有20,000至25,000個基因。 回到內文.
  9. 染色體(Chromosome)–意即可染色的小體,染色體與遺傳有關。染色體在細胞中都是成對存在的,而在生殖細胞中則是單獨存在;成對色體或遺傳因子在細胞減數分裂時彼此分離,進入不同的子細胞中。 回到內文.
  10. 血友病(Haemophilia)– 是一種遺傳病,病人先天缺乏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障礙,不易止血。 回到內文.
  11.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也稱為物競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回到內文.
  12. 酵素(enzyme)–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質。 回到內文.
  13. 多細胞(multi-cellular)生物–是指由多個、分化的細胞組成的生物體,其分化的細胞各有不同的、專門的功能。細胞分化會在分裂初期產生不同類型的細胞。大多數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細胞生物,所有植物界和除粘體門外所有動物界的生物是多細胞生物。有些動物是單細胞。 回到內文.
  14. 細胞程序性死亡的例子–在人體胚胎發育中,胚胎長到第5周時出現扁盤狀的肢體萌芽,手指和腳趾之間細胞死亡令蹼消失,四肢才能順利形成其最終形態。 回到內文.

參考文獻

  1. Davies, Paul, Australian Centre for Astrobiology, Sydney, New Scientist 179(2403):32, 2003. 回到內文
  2. Knoll, Andrew H., PBS Nova interview, How Did Life Begin? July 1, 2004. 回到內文
  3. Harold, Franklin M. (Prof. Emeritus Biochemistry,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The Way of the Cell: Molecules, Organisms and the Order of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1, p. 205. 回到內文
  4. Dawkins, R., The Blind Watchmaker,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p. 1, 1986. 回到內文
  5. Crick, F., 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Sloan Foundation Science, London, 1988, p. 138. 回到內文
  6. Gould, Stephen Jay, Evolution’s erratic pace, Natural History 86(5):14, May 1977. 回到內文
  7. Gould, S.J. and Eldredge, N., Punctuated equilibrium comes of age, Nature 366:223–224, 1993. 回到內文
  8. Skell, P.S., Why do we invoke Darwin? Evolutionary theory contributes little to experimental biology, The Scientist 19(16):10, 2005. 回到內文
  9. As quoted in the Boston Globe, 23 October 2005. 回到內文
  10. Skell, P.S., The dangers of overselling evolution; Focusing on Darwin and his theory doesn’t further scientific progress, Forbes magazine, 23 Feb 2009; http://www.forbes.com/2009/02/23/evolution-creation-debate-biology-opinions-contributors_darwin.html. 回到內文
  11. E.g. Krehbel, M., Railroad wants monkey off its back, Creation 16(4):20–22, 1994; creation.com/monkey_back. 回到內文
  12. pbs.org/moyers/journal/archives/dawkins_now.html, 3 December 2004, accessed 4 May 2022. 回到內文
  13. Popper, K., Unended Quest, Fontana, Collins, Glasgow, p. 151, 1976. 回到內文
  14. Ruse, M., How evolution became a religion: creationists correct? National Post, pp. B1,B3,B7 May 13, 2000. 回到內文

(同時已翻譯成 南非荷蘭語英語丹麥語法語挪威語波蘭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